口述史中的记忆与回忆我要配资网
基本信息
Alistair Thomson, “Memory and Remembering in Oral History,” in Donald A. Ritchi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Oral History,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pp.77-95.
内容摘要
这篇题为《口述史中的记忆与回忆》的论文由阿利斯泰尔·汤姆森(Alistair Thomson)撰写,收录于唐纳德·里奇(Donald A. Ritchie)主编的《牛津口述史手册》,201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文从跨学科视角深入探讨了记忆在口述史研究中的理论地位与实践意义,为理解口述史的认识论基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作者以亚历山德罗·波特利的经典论断为起点——"记忆不是事实的被动储存库,而是创造意义的主动过程",系统梳理了口述史学者对记忆问题的理论演进,并结合神经科学、心理学、文化研究和叙事理论的最新成果,阐释了记忆与回忆的复杂机制对口述史访谈与阐释的深刻影响。
展开剩余62%汤姆森通过梳理口述史发展的历史脉络,揭示了学界对记忆认知的根本性转变。早期的口述史实践主要面临保守派史学家对"记忆不可靠性"的质疑,这些批评者认为记忆会因年老、个人偏见和集体记忆的影响而失真。为回应这些批评,第一代口述史学者发展出评估记忆可靠性的方法论指南。然而,自1970年代末开始,以波特利、帕塞里尼、弗里施等为代表的口述史学者实现了理论范式的根本转换,将记忆的"不可靠性"重新阐释为其独特价值所在。他们主张记忆的主观性不仅揭示了历史经验的意义,更展现了过去与现在、记忆与个人身份、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转向使记忆从口述史的方法转变为研究对象本身,开启了运用语言学、叙事学、文化分析、精神分析和民族志等多元方法分析口述史访谈的新局面。
基于当代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叙事理论的研究成果,汤姆森深入分析了记忆形成与回忆过程的复杂机制及其对口述史实践的启示。神经科学研究证实,记忆并非简单的信息存储与提取过程,而是涉及大脑多个区域协同工作的动态过程。长期记忆的形成需要通过叙事化的方式进行巩固,而每次回忆都是一个重新建构的创造性过程,会受到当下情境、身份认同和文化语境的影响。文化研究和叙事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记忆与叙事的社会性特征:个体通过采用文化可及的叙事形式和意义框架来理解和表达经验,同时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记忆的表演性展示。口述史访谈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演形式和叙事类型,体现了弗里施所称的"共享权威"关系。在这种对话性的动态关系中,受访者不仅表演既定的记忆故事,更可能在访谈过程中生成新的记忆和意义。汤姆森通过琼·皮克特移民澳大利亚的案例,生动展示了同一事件的不同记忆版本如何反映出"叙述自我"与"被叙述自我"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记忆如何在不同的时间点和社会语境中被重新建构和赋予意义。这一分析揭示了口述史的"记忆悖论":记忆既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被重新塑造,从而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探索历史经验与记忆过程双重维度的独特视角。
中国人民大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报名(点击下方海报链接)
中国人民大学口述史研修班(第五期)汇集口述史研究领域知名学者我要配资网,深入探讨口述史的理论框架、方法论创新与实践应用。课程设置涵盖口述史的问题意识与操作方法、深度访谈技巧、集体记忆理论、情感转向研究以及AI赋能下的可能性路径等前沿议题。同时,通过农村减贫、乡村振兴、传统生态知识、非遗传承人与音乐家口述史等多领域实践案例,展示口述史在记录中国社会变迁、传承文化记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研修班旨在培养学员系统把握口述史理论框架、掌握访谈实操技能、提升口述史分析能力,推动口述史研究方向着更加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为记录和理解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路径。
发布于:浙江省景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